为推进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工作,进一步帮助老师们提高申请书质量,调动我院教师对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积极性,10月24日下午,澳门威斯泥人app在厦门校区F5-407会议室召开了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导会,会议由华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澳门威斯泥人app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万安伦教授主讲。讲座层层深入,分为三个部分:一、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三性统一”,二、“三性统一”的方法和路径,三、项目申报的实践和体悟。此次讲座由澳门威斯泥人app王琰副教授主持,校内外广大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
万安伦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社科项目申报首先必须具有“政策性”,这是人文社科的意识形态属性所决定的。他建议各位学者、老师要强化政治导向和问题导向,将个人志趣禀赋同国家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尤其应仔细研读“中共二十大报告”,从中获得学术灵感、启发。其次,社科项目申报必须具有“学术性”,这由课题研究的科学属性决定。他希望大家把握选题的科学性与学理性,充分认识事物的质与量,发现真命题,拒绝伪命题。再者,社科项目申报还必须具有“创新性”,这由科学探索、知识积累、文化创造的根本要求决定。他强调,项目选题要充分体现思想、理论、内容创新;项目论证要体现材料、方法与语言创新,达到“想前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境界,力求“守正出新”“奇而不怪”。
为达到课题申报的“三性统一”,万安伦教授提出三点方法和路径,以供各位学者、老师们参考。一、“交叉综合路径”。万教授以史为鉴,从华夏文明中熠熠生辉的“道和术”出发,将中西方体系中学科的“爱恨情仇”娓娓道来,点明人文社科研究不分家,走交叉综合的课题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密匙。二、“点线面体路径”。他鼓励大家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想,以一个关键词为“点”,拉出学术之“线”,再由“线”论证到“面”,进而形成学术之“体”,这需要申报者具备举一反三、以小见大的学术素养。三、“问题导向路径”。万教授从自身数十年科研经历与培养博士、博士后经验入手,告诫各位学者、老师一定要将个人兴趣的理论结合到具体实践需求中去,发现现实困境、解决现实问题,进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
万安伦教授表示,国家社科申报绝不是单体工程而是系统工程,不在“一蹴而就”而是“集腋成裘”,前期的相关成果积累很关键。另外,万教授提醒青年教师一定要抓住时机、一鼓作气、乘胜追击,申报具有政策倾斜的青年项目,完成从“博士生”到“高校青椒”再到“青年学者”的角色转换与升级。此外,大家应重视“思想、逻辑、表述”工作,理论思想应深邃,逻辑论证应严谨,文字表达应准确,因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往往细节决定成败。再者,万安伦教授语重心长地建议各位做到“架构细实、综述精深”。申报书的总体框架非常关键,一般适宜“章节目次点”结构,尽量规避陈述体,其中逻辑框架为专家评审看重的,应基深度、学理、细密、严实于一体。而针对文献综述部分,万教授鼓励大家使用“列名法”,即集体夸赞领域内大牛学者的基础上适度指出研究的不足、薄弱点,把握好“度”。
在交流互动环节,万安伦教授针对线上线下学者、老师具有代表性的如“谋划一个好的点子过程中可有哪些具体化的思维、行为习惯”“无前期研究成果应如何突围”等困惑进行悉心指导与专业点评,老师们纷纷表示万安伦教授的建议非常宝贵及时,深受启发、醍醐灌顶。大家将要以此为契机,仔细思考、认真吸取万安伦教授的意见建议,对申报书不断打磨、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断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质量和学术水平。万安伦教授期盼各位学者、老师拥有崇高理想,关注中国社会,以解决中国本土问题为出发点,在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上破釜沉舟、披荆斩棘、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学界智慧、传播方案!
万安伦教授现为全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专家组组长,已出版专著16部,发表CSSCI期刊等百余篇论文,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37项。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经中宣部批准,2017年专著《中外出版史》获得向党的十九大献礼殊荣,2021年“《中外出版史》慕课”荣获首届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2年专著《新中国出版研究》获得向党的二十大献礼殊荣。
讲座指导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