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9月17日,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举办的“第16届全国网络编辑年会暨2022年数字出版与数字传播学术研讨会”上,第12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做题为“从出版强国走向文化强国——谈谈出版强国与建设文化强国的关系”的主旨报告。报告从“建设文化强国是‘两个百年’奋斗的新目标、建设出版强国是为文化强国打基础、率先建成出版强国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三个方面,对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现将报告全文刊登,以飨读者。
从出版强国走向文化强国
----谈谈出版强国与建设文化强国的关系
柳斌杰
(2022.9.17)
尊敬的各位领导、线上线下的各位专家: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去年决定召开的第16届全国网络编辑年会暨数字出版与数字传播学术研讨会,因防疫需要,由去年推迟到今年,由珠海移师到厦门,可见其筹办之不易和多方面付出的努力。我首先表示感谢和祝贺!向执着繁荣学术和追求科学真理的专家学者表示敬意!
万安伦副校长给我出了题目,让我讲讲“出版强国与文化强国的关系”,以便引导出版行业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贡献更多的力量。我以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下面就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和看法,供大家交流研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话多次写入我们党和国家的决议和国策中,也成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业已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推进文化强国建设,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里不是口号,而是有具体的目标、任务、时间表,是全国人民需要用实践来加以实现的行动指南。出版业既是文化的基础行业,也是文化强国建设重要内容和核心支柱,相依相靠,相辅相成。出版强国的建成能够支撑和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能够提升出版强国整体地位和作用,繁荣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文学、科学、艺术、技术的创新发展,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一、建成文化强国是“两个百年”奋斗的新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我国文化建设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其要点有三个:一是“十四五”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启动文化建设新征程;二是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全面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是对文化强国内容做了规定性,那就是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健全,国际文化交流合作规模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建设文化强国作为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列入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基本任务之中,意义十分重大,应当深入学习领悟。
一是表明党的文化自觉上了新高度。
文化自觉是我们党的内在基因,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提出,充分体现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党的创始人所固有文化的自信和自觉。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同志迅速提出掀起两个建设高潮的论断,即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必然很快兴起。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明确强调,精神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江泽民同志提出,党必须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文化提到党的纲领上。胡锦涛同志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使文化经济融合发展,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更加强调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提出融合发展文化新业态,实施了一系列文化建设大工程,真正掀起了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十四五”又规划了文化强国建设,而且明确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这是中华民族的大幸。
二是确定了今后15年文化建设大目标
文化建设往往是滚动式的目标,很难具体化。但这次建设文化强国则不一样,规划的相当具体,既有社会文明提升方面的目标,也有服务人民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指标,更有健全文化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的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规划。而国际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则是从话语体系、话语权建设、翻译人才的培养、国际传播力建设、文化数字化产业化、跨文明文化对话,以及扩大国际间文化交流合作等多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划。而每个类别、每个环节上的小目标,都是紧紧围绕建成文化强国这个大目标的。既有厚度也是可期,激励我国文化建设大军向着同一个目标奋斗。在新中国文化建设史上,这是最鼓舞人心的一个目标—建成文化强国。
三是明确了党的文化工作的新任务
党是文化工作全面领导者,每个时期都要提出和完成不同阶段文化工作任务。“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制定后,党的文化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各阶段的任务,围绕六条线展开: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工程,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动。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学习教育和活动各种方式,切实形成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价值观念、思想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道德情操,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三是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作为出发点,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一系列出版、广电、文艺创作工程,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四是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建设黄河、长江、大运河、长征等国家文化公园,留住民族记忆,让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坚定文化自信,传递优秀文化基因。五是加快推进文化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健全产业体系。为此,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进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保障优秀文化产品的供给,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流通平台和文化消费模式,让文化、经济、科技融合发展,创造两种财富,两个效益。六是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贸易、共享,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人类情怀的文化精品力作,传播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让人类不同文明互学互鉴,让世界多样文化共振共鸣。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文化发展已经摆脱了左右摇摆的曲折之路,走上了快车道,进入了全面提升、强基固本、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历史性贡献。
二、建设出版强国是为文化强国打基础
2010年党中央领导同志就提出了建设出版强国的要求。十多年来,全国出版战线充分发挥文化体制改革排头兵、文化传承主阵地、文化产业发展主力军的优势,守正出新,开拓奋进,推动我国印刷出版、音像出版、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智能出版五种业态融合发展,传统出版焕发活力,数字出版突飞猛进,出版物品种、数量、产值、市场份额在全球无人可比,走在世界最前列。这为文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基础,积累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强国建设的实战经验。
历史的经验证明,出版业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支柱,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资源库,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一是出版保存了历史文化的血脉,沉淀了人类的集体记忆和前人的智慧,是文明进步的阶梯,有文字以来的每一代人都是首先从读书开始自己的文化精神发育的历程,继承文化血脉。出版的文化基础地位由此奠定。
二是出版业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从古至今,上学念书、求学读书都是人类发育的不二选择,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靠的是书,所以出版就是人民文化生活的“刚需”,书是课程之本。高度发达的教育与高度发达的出版业是分不开的。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都必须首先是出版强国,否则就没有文化的根基。
三是出版是学术研究、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保证。全世界学术研究的成果发布和学术交流的基本平台就是学术期刊和专著,这些都是出版。而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也必须通过出版环节才能得到评价和传播。迄今为止,科学普及、真理传播都离不开出版业的参与和支持。
四是出版是人类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出版贸易、版权交易、经典翻译等等,都是人类不同文明互相借鉴、沟通心灵的基本方式。人们随着知识的增长,需要了解过去和外国的故事。虽然不能找到古人和外国名人去“访问”,但可以同故人和外国人进行心灵的对话,靠什么呢?当然就是靠书。我们读了马克思、列宁的书,我们知道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我们读了黑格尔、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就了解了德国、英国、俄国当时的社会生态。这些都是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传播文明的基因。
所以说,出版是所有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联性相当大。建设出版强国就是为文化强国打基础、建支柱。
三、率先建成出版强国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出版业要做建设文化强国的主力军,以建成出版强国的率先行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这是出版界的共识,也是出版人的文化自信和担当。当前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以下方面:
一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和部署,立足我国出版业的实际,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创中国特色出版发展的新路子。以出版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战略方向,以重大出版工程、出版项目、出版技术创新为主攻点,推动出版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出版精品力作,满足全党思想理论建设和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的时代需求。
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出版物国际竞争力为着眼点,守正创新,创造中国精神,国际表达、吸引世界读者的出版内容之优势。我国出版大而不强的致命弱点是内容质量问题,影响世界的大作品不多,被国际读者认可的精品太少,领先全球的理论、科学、文化、技术等门类的出版物尚是凤毛麟角,主流文化难以深入国外主流。所以急需创造既有中国特色、也能打动世界、既有中国文化底蕴、又能沟通人类心灵的国际性出版物。这是需要硬道理、真功夫的。
三是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在推动多业态融合中发展出版新业态。中央关于融合出版的部署已经八年过去了,但由于思想、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国有出版企业还是处在“嫁接”(合作)、“相加”(延伸)阶段,就是借个平台、建个网这样的水平,做到深度融合“不分彼此,一体发展”的还极少。而新业态出版多数平台是掌握在民营、合作出版企业手中,他们只能依托技术扩张谋发展,参与国有出版企业改革、融合、发展的要求并没有落实在政策上。也就是说内容资源和技术能力分而治之,难以形成强大的出版能力。这是需要同心协力去解决的,打破体制障碍、开拓政策通道、改进管理方式,创造融合机会。尤其是大数据、大平台,大服务体系、智能阅读场,必须是各种业态融合发展,才能出成就出效率。
四是抓好出版新基建,为出版新业态融合发展创造技术环境。数字出版是依靠大数据和智能化生产、传播平台发挥作用的,技术环境的建设极为重要。要加快建设出版文化基因库、资源库、知识库、语料库和建模场景库,以适应新业态出版体系的重构和出版业的转型升级。
五是面向全球改造中国出版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以互联网思维和服务至上的理念,扩大国内出版服务体系,无论是市场或是公共阅读,都要更加便捷、快速、精准面向读者,提供丰富多彩、个性化、有吸引力的服务,使出版社会效益最大化。支持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多功能阅读空间的发展,打造遍及全国的公众阅读场。构建国际出版交流平台和图书、版权交易市场,做好重点国家、重点市场、重点读者群的沟通、交流、互动工作,形成稳定的双边机制。继续运用好国际书展、书市、书节等传统平台,展示推介中国出版物。用好国际网络,打造全天候的中国出版阅读平台,吸引各国读者和公众,把中国文化送到他们的心中。
此外,还要加快落实列入“十四五”规划的国家出版大工程、大项目,这些工程项目既有示范作用,也有带动作用,做好了,我国出版实力就会大大提升,带动整个出版链条的扩充和完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建设出版强国就是建设文化强国,二者完全一致,互为动力。我们出版业一定要不失时机,勇于实干,当好文化发展主力军,奋斗新时代,再谱新篇章。